12月24日,学院《交通强国方略》通识教育课程第十二讲:交通美学与文化探寻在国际校区学术报告厅顺利开讲。此次讲座由教育与艺术学院院长罗罕淑主讲,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此次讲座旨在提升学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工匠精神、全球视野”的人文素养,为交通强国战略培养更多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罗罕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2024级新生走进了古今桥梁的奇妙世界。她从古代四大著名桥梁讲起,一直延伸到现代著名桥梁,从建筑结构、技术创新、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以及桥梁精神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
她指出,中国古老的桥梁建筑技艺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桥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价值,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现代桥梁的崛起,充分体现了科技与创新、团结与协作、开放与包容以及责任与担当的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更为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内涵。
罗罕淑强调,桥梁建设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体现,更是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大家要时刻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将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双赢。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对交通美学与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对青年学子精神世界的洗礼和升华。学院将继续秉持“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工匠精神、全球视野”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同时,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积极投身到交通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