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把专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踏上一个新台阶。高职院校应如何拨开迷雾建专业呢?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学校其本质就是建专业,建一流院校其本质就是建一流专业。”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劲松与本文作者访谈时表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9年,坚持立足交通、服务粤港澳经济与社会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重点专业18个、省级示范性专业6个。2015年、2016年经遴选评审,获“十三五”期间建设立项的广东省高职一类品牌专业2个(1+1)、二类品牌专业12个(8+4),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省级重点专业为支撑、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的三级重点专业体系。
2016年11月,该校入选了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名单。围绕“专业建设如何彰显特色”“专业建设的数据挖据与分析”“高职院校如何按照国际范式开展专业认证”等话题,王劲松处长结合该校经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新闻链接
2016年11月18日,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高职院校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该《通知》提出,建设院校应始终围绕“建设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广东省教育厅网站,2016-11-18)
《麦》(《麦可思研究》简称):您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存在哪些典型问题或瓶颈?
王劲松: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应该更加紧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更加紧密服务于行业发展。每一个高职专业都应该思考如何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总定位。这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了清晰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接下来是如何科学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校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专业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各专业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不能服务于其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却是个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没有统一的专业建设标准,也没必要建立统一的国内标准,因为高职专业更多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行业发展。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支撑学校的专业定位,能否满足区域、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当然若需求相近,可以建立统一的区域性专业标准或行业性专业标准。
第三,即使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是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也是准确的科学的,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否严格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执行也是一个问题。不少高职院校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蓝图”很科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按照方案严格执行,随意更改,即教学规范性存在问题。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信息化教学不能仅喊“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教学云”等概念,而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
总结来说,其实就是“准确定位”“设计蓝图”“规范实施”这三大关键词。我认为以上三方面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瓶颈问题。
《麦》:提升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对学校和其他专业的意义是怎么样的?
王劲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要想做得好,必须要抱团发展,即以专业群的形式抱团发展。
因为以专业群的形式抱团发展,更利于师资、教学条件等资源的聚集,且在抱团发展的专业群中,必定要选出一个“领头雁”专业,如果将这个领头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去建设的话,建设好了肯定又能够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以专业群的形式抱团发展,是一种比较省时省力、经济合算的专业发展“捷径”。故重点专业的建设发展,能直接引领、带动其所在专业群内的其他专业的发展,对不是这个“群”的其他专业也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麦》:您认为理想的专业建设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对于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有怎样的想法?
王劲松:专业建设标准对专业建设起着指导、规范等作用。我认为,虽然从全国层面来讲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标准并没有、也不需要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是专业建设标准一定程度上对于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内的专业来说,还是有意义和借鉴作用的。譬如同在珠三角地区的几十所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那这几十所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标准,应该是大致统一的。统一的专业建设标准有利于规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统一不同区域高职院校的某一专业建设标准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不同区域院校同一专业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
我希望通过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可以把专业建设模式相对固定下来,以利于专业建设的规范化。首先使自己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当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后,在同一区域内或者行业内得到大家共同认可后,或是经过大家的共同修订后,形成的区域性专业建设标准,则可推动整个区域性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
王劲松:我认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首先一定要牢牢树立特色立校的理念,长时间无法形成特色的院校,肯定会逐渐被市场淘汰。第二,作为行业特色院校,一定要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才能彰显特色。举例来说,我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区域特征,经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群整体布局特色。“三路引领”充分保持和彰显我校综合交通运输的行业特色,“两翼发展”是因为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区域广州,如果仅靠保持交通行业特色的“三路引领”这一条“腿”走路,肯定没有两条“腿”走路更稳健。于是对接区域经济特征,我校又发展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的专业群。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发展,既要保持已有的特色和优势,也要不断开辟新区域,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根据行业发展方向,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在创新中保持特色和优势。
《麦》: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数据。那么对于专业建设过程中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您有怎样的看法或计划?
王劲松:专业建设工作要做好的话,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非常重要。数据虽然不能全面反映专业的质量,但是没有数据分析就谈不上质量,这就是“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的道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专业建设和改进的有效工具之一。
对于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我的想法是为学校的专业诊断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为专业建设提出科学诊断与改进意见。因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改进,更有依据和说服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校同时在考虑推进部分基础扎实、工程类专业的国际化认证这一外部质量保障工作。希望通过内部诊断与外部认证两方面的同时推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推进工作,都应以大数据、数据分析为基础,否则的话都难以取得实效。
学院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推进学校部分专业的建设工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特别是与声誉好、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话,对专业建设的诊断评估,会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把脉的准确性,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依据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诊断评估报告而进行的整改工作,更易取得校内教职人员的认同,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为一方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内部的自我诊断通常存在难发现某些隐藏问题的情况;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专业诊断评估结果缺乏说服力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专业诊断评估报告显示,a专业今年有进步而b专业有退步,就不会出现有老师站出来说学校有意偏心a专业而故意打压b专业的问题,更能够让学校内部教职人员心服口服。
《麦》:《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等为高校的专业认证提供了范式标准,其中《悉尼协议》是针对接受三年制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教育的认证。对于高职院校如何按照国际范式开展专业建设,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怎样的考虑或规划?
王劲松:我校已计划先安排三个专业做国际认证,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悉尼协议》的认证,航海技术专业开展《马尼拉公约》的认证。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扩大国际认证的专业范围。
很多人认为高校推进专业的国际认证,其目的是为了被认证专业的文凭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有利于学生在国际上的就业和学业深造。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把上述目的作为推进专业国际认证的目的的话,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受益面太小,高职院校毕业生能有多少选择国外就业或学业深造?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为什么要做国际认证这一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又回到我们谈到的第一个问题――高职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而高职院校在积极推进专业的国际认证工作过程中,势必要把被认证专业的建设工作规范起来,这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然就有保证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通过国际认证,专业文凭能得到国际认可,学生可以继续深造读本科、读硕士,这肯定好,但通过国际认证规范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实施流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或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才是高职院校专业进行国际认证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