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之窗: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16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857体育
新闻通知
媒体聚焦

中国高校之窗: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16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857体育

  发布时间:2016-11-03  

中国高校之窗112日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培养高质量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1031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2016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

此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主题为:聚力、汇智、开源、兴校。

张俊平院长作“开放聚源,创新发展,反哺教学”主题报告。张院长指出,召开本次科技创新大会,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学校整体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荣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顺利进入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对今后几年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重新认识和定位。

张院长强调,教师搞好科技服务才能教学相长。“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高校教学内容是前沿性与基础性的统一,教师只有坚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工程素养,积累实战经验,才能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和最新技术,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性人才。

张院长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开展 “立地式”应用性科技服务。通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产品设计、技术改造、技术发明等科技服务,解决科技与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技术落地,为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个人尤其是专业教师要融入到科技平台和科技服务团队中,形成合力效应,通过创建科技平台、打造科技团队、总结和保护成果,形成发挥优势、专业互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路径。

张院长指出,做好科技服务工作,要坚持“搞活三池水、完善两条链、历练一批人”的 “321”方针,明晰“强服务、育团队、提能力、促教学”的路线图,采取“精确定位、创新机制”两大策略,破解“怎样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对接当地(行业)创新要素资源”等五个瓶颈。科研工作做到源头活水、放水养鱼、聚水为涓;完善“立地式”应用性科技服务链条和科技管理的服务链条;培育一批科技服务能人,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反哺教学,从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将采取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制度体系,释放教师活力;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服务流程建设;内联外引,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加大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的引培力度;优化科研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校科协,助推双创教育等六大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卢晓春副院长在会上介绍了我校近三年来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我校科技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了解读。广东省船舶自动集成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蒋祖星教授介绍了建平台、带团队、抓管理的实践经验。学生代表邓裕达同学分享了衣谷传媒创新社团的成长历程。

学校党委书记朱伟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召开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是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精神,着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聚宝盆,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自身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与会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要真抓实干,找准高职科技创新工作的切入点;要找准定位、敢于担当抓落实,有韧劲做实事,力争我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朱书记强调,高职院校要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立地式”科技服务。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开拓创新,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会议还举行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揭牌仪式。

学校党委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科协委员会全体委员、中层干部以及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资产管理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二级教学部门的全体人员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