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不忘初心 追求卓越-857体育
新闻通知
媒体聚焦

中国教育新闻网: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不忘初心 追求卓越-857体育

  发布时间:2016-08-31  

中国教育新闻网829日讯: 近年来,作为首批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新一轮内生式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以创新强校工程为总抓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治理能力,不断开创后骨干校建设发展新局面。通过五年的努力,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健全,为创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办学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学校积极开展并先后成立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广东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并以此为载体促成省教育厅和交通运输厅签署共建学校框架协议,与省内5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政校企合作关系,集团化办学水平有效提高。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学校积极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与中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改革,与境内外本科院校开展专本贯通教育探索,开放办学体系初步形成。

  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依照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做强交通特色专业、量身定制紧缺专业的思路,按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初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原有68个专业调整为34个;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7大专业集群,最终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并进,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两翼发展的专业整体布局。专业聚集度显著提高,行业特色更加鲜明。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8个国家级、1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广东省品牌专业、8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18门省级精品课程,96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成1个中央财政支持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实习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专业建设水平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以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为总目标,积极践行素质、技能、潜能并重的培养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培养途径,采取能力核心、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研相结合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紧跟行业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4项、省级奖项204项,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养。企业录用顶岗实习学生比例高达80%以上,学生订单培养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10%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

  通过开展创新强校强师工程建设,深化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多种举措广纳行业企业英才,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逐步完善,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截至十二五末,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00余名。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拥有省级教学名师(含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名、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名、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名、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2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4名、南粤优秀教师5名,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9个、科技服务团队7个。初步构建了省、校两级教师团队建设体系,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

  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有新进步

  按照制度先行、夯实平台;放水养鱼、历练团队的科技管理工作思路,开展立地式应用技术开发和服务,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省级高校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3个,校级工程技术应用中心8个,校级科技服务团队7个,校级科技服务特色创新平台5个;共承担各类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项目370项,累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总额达2,357万元,科研能力及服务社会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坚持立足交通,服务社会,帮扶同行,辐射港澳。适应交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发挥技术集成和培训服务优势,搭建了一批在省内和交通运输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平台,开发了65项短期岗位业务与技术培训项目。十二五期间,年均完成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2.2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54万人次、职业(执业)资格考试3.07万人次,成为广东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培训和行业工种鉴定主要基地。

  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

  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有步骤地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逐步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遵循规律、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机构调整,优化了内设机构,理顺了内部关系,厘清了管理职能;采用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办法,进行中层干部选聘,改善了管理队伍结构,激发了管理队伍活力;以章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梳理健全制度建设,新订、修订规章制度96项,初步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学校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由人管事规矩管事的转变,进而为从内部管理内部治理转变奠定基础。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扎实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筹措上亿资金,先后完成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学生公寓和食堂、公路楼、科技楼等基础设施改造;有计划地投入资金购置周边土地或征地开发新校区项目,扩大校园面积,改善校园环境;加强实训室建设,建成34个校内实训基地,129个校内实训室,498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图书总量达到98万余册,生均达到73.5册,拥有20个数据库资源;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校园网升级改造,建立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强化资金管理和资产核查工作,多渠道确保办学经费充足,保证学校资金安全和资产安全。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特色鲜明

  构筑三个一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被中国心理健康学会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先进单位;加强与完善贫困学生帮扶与关爱工作,2015年获广东省教育厅助学贷款考核工作优秀等级;着力建设一批品牌项目,如朝夕计划星级宿舍等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秀品牌项目;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达到100%,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支教活动累计32万人次,多次获得广东省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其中红马甲地铁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15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展示优秀奖。

  加强共青团建设,倾力打造交通特色校园文化。2015年,获得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构建特色学生社团,特勤队、龙狮队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十佳社团;大力开展学生专业学习社团建设,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近3年共有82项院级和2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在团省委、省教育厅举办的攀登计划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我校11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立项,在广东省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中连续四届获得作品特等奖与团体优胜杯、优秀组织奖。

  党建工作富有成效

  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努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程序和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完成中层干部换届,进一步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开展创先争优三严三实等主题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以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定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监督,扩大审计覆盖面,实施校务公开和行风评议,为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