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开足马力-857体育
新闻通知
媒体聚焦

中国交通报: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开足马力-857体育

  发布时间:2014-09-03  

中国交通报8月8日第6版讯(本报记者 杜爱萍) 7月27日至28日,全国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城轨专指委)2014年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来自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职业院校和地铁企业的代表,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状况、专业设置与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新兴朝阳产业 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2007年进入高峰期,目前全国已有16个城市开通地铁,还有12个城市正在建设中,尚未修建地铁的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也都摩拳擦掌。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据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竟成介绍,2012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2077公里,从业人员12万人。据预测,到2015年全国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从业人员将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全国通车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从业人员将达到36万人。可以说,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朝阳行业,从业人员需求比较稳定,即使2020年之后也不会有较大变化。

基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开办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越来越多。据城轨专指委主任委员、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怡民介绍,截至2012年教育部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共有44家职业院校开办了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主要分布在铁路类、交通类和社会类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大约有4000余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各职业院校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只需开足马力,保质保量输送人才。

实际上,一些职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时遇到了一些难题。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史耀忠在讨论中说,由于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缺乏了解,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的办学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张竟成建议,职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要脚踏实地,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车辆驾驶与设备维护检修、行车组织与客运服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占整个地铁人才需求的70 %左右,是职业院校开办专业的重点所在。他还建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下功夫,不可“一头热”。

修订专业目录 引导校企对接

去年以来,城轨专指委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发展中的作用,为推动高职院校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完成了《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它将引导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李怡民在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以来,城轨专指委成立5个课题组,对原来设置的4个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进行分析,建议对专业目录进行优化与调整,将原有的四个专业调整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六个专业。课题组在全国开展深入调研,包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等,并对专业培养目标、专门化方向、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提出了建议。

与此同时,城轨专指委围绕城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了四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已全部通过教育部评审。该教学标准的颁布,将对全国城轨中职专业办学水平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城轨专指委十分重视通过国赛引领专业建设发展,去年申报了三个赛项。其中,“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赛项申办成功,并于今年6月下旬成功举办。该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9支代表队的87名选手参赛,是我国中职城轨专业领域规格最高、参赛队分布最广、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赛事。

据李怡民介绍,2014年,城轨专指委将继续推进高职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开展制定中职院校城市轨道运输类教学标准的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研究现代职教体系中职、高职和本职衔接的相关问题等,促进交通运输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城轨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超前培养人才 满足产业升级

深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校企合作是代表们讨论较多的话题。前不久召开的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同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这都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开展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史耀忠在发言中建议,城轨专指委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扩展,吸引更多的地铁公司参与进来,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平台,促进院校与企业沟通长效机制的建设。院校迫切需要了解各个城市有关地铁建设及人才需求的信息,此次北京地铁公司代表参会,就是很好的开端。

天津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于静说,院校与企业对接过程中,企业希望人才培养越专越好,学校则希望学生专业面越广越好。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校长刘剑平认为,培养定位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面临几个方面的诉求,包括学生和家长、学校资源的限定、企业的职业标准等,每所院校、每个企业的文化和期望相互影响,最终会达到一种平衡。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俊平看来,院校与企业对接时,如果培养定位只局限于适应企业岗位标准,那么当技术发展了、设备更新了,员工怎么办?从高职培养定位的角度考虑,应适度超前于产业升级,一方面要贴合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才的全面发展。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劲松教授在主题发言中介绍,该院通过五项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这五项机制包括完善校企合作对话协商机制、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反馈机制、推行校企合作项目化运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内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校友联系机制。

还有代表建议,今后一个时期铁路市场人才需求空间很大,铁路与城轨专业很接近,在城轨人才培养走稳走好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铁路人才与城轨人才培养融合起来,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率先实现“综合交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