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日报记者 黄秀琴
“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走后为疆留下什么?”这一串串的问题一直是广东第四批援疆干部、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中心)教务处副处长蒋国平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发挥特长,做好技术援疆和智力援疆工作,解决哈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是他的职责。
年仅35岁的蒋国平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院长、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 千百十工程” 第四批校级培养对象。
初来乍到的蒋国平摸底调查后发现,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不理想、专业知识老化和单一等问题。他首先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现场教学等,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安排学校4名青年教师前往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修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这4名教师现已学成归来,成为学校专业带头人。
对于蒋国平来说,专业实验室建设是他援疆的一大目标。在对地区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在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他制定了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几经努力,广东省交通厅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计为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提供项目援助资金32万元。目前,多媒体教室、汽车多功能实验室、汽车美容与钣喷实验室和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的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蒋国平充分借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地区职业教育和生源实际,进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学习――实习――就业”融为一体。此外,他还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换,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援疆期间,除了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外,他利用假期集中教学,完成了超过1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系统讲授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汽车概论、现代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等多门课程。
谈到担任哈密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电波汽车医生”时,蒋国平颇为自豪。由于他讲解到位,引导许多车主自己排除汽车故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车主还将车开到校请他帮助排除故障,深受车主和技术人员的好评。随着“专家”效应的不断体现,学校社会声誉也逐步提高,带动了学生的就业。许多维修厂家提前来校预定毕业生,使学生就业形势大为改观。
蒋国平在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注重技术创新,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填补哈密多项技术空白。三年来,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汽车稳态回转试验安全警示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汽车门安全系统》已被正式授予专利权,发明专利《计算机控制的汽车门安全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也进入专利公告阶段。他还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刚柔耦合建模技术在横置钢板弹簧独立悬架中的应用》等5篇论文被美国《工程索引》ei-village数据库收录。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主编《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教材一部,完成2章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清代学者龚自珍自述心志:“但开风化不为师”。蒋国平援疆三年,可谓“亦开风化亦为师”。
地区一中维吾尔族学生迪丽努尔・吾斯曼是蒋国平长期资助的对象,该生现已完成高中学业考入大学。在去年的洪灾中,蒋国平还积极捐款救助受灾的困难户。
在采访中,蒋国平告诉记者,援疆三年对妻儿深怀歉疚。他来哈密时,儿子才刚满两岁,家里的重担全落在妻子一人身上,还要照顾多病的婆婆,为了让他安心援疆,家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妻子都一直没有告诉他。
“援疆三年时间有限,但粤哈人民的友情却割不断。就算我结束援疆使命回到广东,只要哈密需要我,我一定会以其它方式全心全意地支持哈密的职业教育事业。”采访结束时,蒋国平如是说。